6月3日(周三)下午3点,历史文献所在1204教室举行“国学讲坛”系列讲座第二讲。本次讲座邀请到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恩林教授,题为《〈周易〉的社会和谐思想》。讲座由我所周国林教授主持、董恩林教授点评。文献所研究生、博士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了报告会。
中间为陈恩林教授,右起为周国林教授、董恩林教授
陈教授首先表示,来到张舜徽先生创办的历史文献所讲学,非常高兴。他先讲述了《周易》这部著作及其相关知识。《周易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,经孔子学派为《易》作《彖》、《系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等十翼之后,成为儒家六经之一。《周易》的社会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,陈教授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:“天人合一”是《周易》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;阴阳和谐是它的本质;圣人君人在位是实现它的首要条件;社会财富是实现它的物质保证;有等级的和谐是它的根本特点;以“仁”为指导的礼义刑罚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;道德修养是实现它的重要条件;由家庭和谐、国家和谐到天下和谐是实现它的发展模式。陈教授认为,《周易》所讲由家庭和谐、国家和谐到天下和谐的模式,与《礼记·大学》所说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模式若合符节,思想本质是一致的。
陈先生在以图表解易
陈恩林教授为著名史学家金景芳先生的学生。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、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、吉林省史学会顾问、吉林省周易学会会长、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“中华文化奖学金”指导教授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客座研究员、北京大学《儒藏》编纂工作委员会委员、四川大学古籍所《儒藏》编纂委员会委员、兼职教授。陈恩林教授是在结束四川大学一月的讲学后,受我所邀请至汉的。